【#過去24小時 2015.11.26 Tunis, Tunisia】
突尼西亞總統府的精稅衛隊乘坐的巴士,在25日台北早上時間遭到自殺炸彈攻擊;總統艾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宣布全國進入為期一個月的緊急狀態。而在不到24小時後,伊斯蘭國出面承認犯行。
這起攻擊造成13人喪命,其中12人是護衛隊人員,第13位則疑似是引爆炸彈的自殺炸彈客。
這已經是今年突國境內第三起恐怖攻擊。今年3月突尼西亞的巴杜博物館(Bardo Museum)遭三名武裝分子襲擊並挾持館內觀光客,造成21人死亡;6月份渡假勝地蘇塞的一家度假飯店亦遭一名偽裝成觀光客的恐怖分子入侵,於飯店的私人海灘上掃射並放置炸彈,最後共38名外國旅客喪命。
為什麼突尼西亞會成為恐怖組織攻擊的目標?種種分析眾說紛紜,最常見的便是突尼西亞是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席捲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世界後,唯一順利組成過渡政府、穩定發展民主的國家。而「世俗化的民主」制度,不僅是伊斯蘭激進份子所不能接受的,突尼西亞「成功轉型」的例子,更是不可容忍。
除了「民主說」,也有不少分析直指突尼西亞近年停滯的經濟成長,其國內攀升的失業人口大多集中於青年族群;社會安全網絡的不足,造成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未來不抱希望,大量出走敘利亞成為聖戰士。
然而北非風險顧問公司(North Africa Risk Consulting)負責人波特(Geoff Porter)則提出了另一種值得深究的因素:突尼西亞國家安全機制的漏洞。
在阿拉伯之春之前,突尼西亞國安力量由獨裁者宰因·阿比丁·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把持,形成極具高效率的龐大線民網絡。而在阿里的獨裁下,激進份子向來都是被關進牢裡,甚至被嚴刑拷打,但突國自2011年開始實現民主轉型後,激進份子反而有更多集會跟流動的自由。
此外,突尼西亞身為旅遊勝地,有非常多顯著的「攻擊目標」,在突國轉型的過渡期間,安全機制的重組跟改革進程緩慢,譬如一項擴充警察執法權限跟加重司法懲處的反恐提案就在委員會卡關許久,或被人權團體抗議侵犯媒體自由等。在反恐制度不夠純熟跟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原本就相當顯眼的「攻擊目標」便暴露在維安不足的高風險裡。
種種因素造就了突尼西亞今天的局面,而伊斯蘭國在指認攻擊巴士的犯案者——Abu Abdyllah Tounsi——為「聖戰士」時,也強調在「真主統治突尼斯之前,突尼西亞的暴君將不會有安寧的一天」(tyrants of Tunis will not have peace and we will not rest until the law of God governs in Tunis.)。
#轉角說:這幾天台灣頻頻被點名,似乎躲不過這場全球性「恐佈vs.反恐風波」,也許我們在深化民主跟拼經濟的同時,也可藉此時機好好檢視我國的維安意識跟安全規範~
#同場加映:
▎常見攻擊目標——球場場務管理跟安全
《球場之內:巴黎恐攻後,台灣準備好了嗎?》(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318036)
▎別人的反恐部隊
《緊急命令後,法國軍警的動員跟部署》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320083)
▎轉角的好朋友 鳴人堂@udn 推薦文:反恐三大應變需求
《除了害怕恐怖攻擊外,還可以做些什麼?》(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663/1338869)
(圖/美聯社)